漳河碑现保存在南关村的一个院子内,材质为青石,高320厘米,长65厘米,碑的背面碑文为楷体,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见;碑的正面写有清朝同治皇帝书写的“双源汇泽”四个大字。据南关村八旬老人李仲华介绍,漳河碑原本在漳河庙内,而漳河庙在民国初年损毁,石碑也不知去向。今年6月底,村民无意间在一口古井旁挖出了漳河碑,他们将石碑保存在村内一个空闲的小院内,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石碑被风雨侵蚀。
前几天,临漳县地方志办公室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这块石碑,地方志专家黄浩对漳河碑上的内容作了解读。他介绍,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碑文详细记载了捻军渡漳河受挫的史实。
据悉,漳河碑记有近千字,其中记载:“同治二年秋,山左会匪由范观等县进窜临境,蚁聚者三四千人,比渡河,覆溺无算。七年正月,文光宰是邑,皖捻北窜,时正水浅可涉。先二日上游忽暗涨,溺毙者几至断流。二月杪,贼又回窜,官军民团拒至河干,忽水复漫溢,歼毙以千计。”
清朝同治年间,朝廷拨帑在现河北临漳县境内修建漳河庙,皇帝题词“双源汇泽”,时任县令骆文光立碑纪念。经考证,南关村发现的漳河碑正是其所立,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