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昌祖籍在沧州泊头,抗日战争爆发时,他还是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尽管当时他并不能真正了解一场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战争沦陷后家乡的状况,在刘华昌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老人仍旧不敢触碰这灰色的记忆,每每想起,都不禁潸然泪下。
“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领土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生死已到最后关头!”说着,刘华昌老人就唱了起来。“《生死已到最后关头》这首歌,激励群众参加抗战。”刘华昌说:“1938年,我当时在抗日小学读书,在部队驻地有一片空旷的场地,一二九师政治部的人深入街道做抗日宣传工作,给老百姓读报讲抗战形势,讲日本人的暴行,还教我们小孩子唱抗日歌曲,这首歌就是那时学会的。”还有一些画面,刘华昌至今难忘,“我记得大人们说,日本人把木桶钉满钉子,让中国人钻进去,然后滚木桶,鲜血就会从木桶内流出。也是从那时起,每每唱起《生死已到最后关头》,我总是很愤怒,以至于流泪。”刘华昌说。
1941年,刘华昌所在的村落沦陷,也就是从那时起,“日本人”、“抗战”这些名词在他的脑海中渐渐有了概念。“当时我的堂哥刘奇昌是我们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也是抗日的积极分子。由于叛徒的出卖,我的堂哥被日本人抓走,后来英勇牺牲……那是第一次,我身边熟悉的人因战争而死亡,我也更真切地感受到日本人的残忍,也真实感受到了歌曲中包含的坚强、坚韧的力量。”交谈中,老人再次用苍老的声音哼唱起这首《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几度哽咽。
家乡沦陷期间,刘华昌跟随家人到乡下的亲戚家躲避,所幸没有和日本人正面冲突。但在这期间,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饱受战争的屈辱。
“家乡被日本人占领后,进出城门的地方都有日本人持枪把守,我们出入城门时,都要向城门的日本兵深鞠一躬才能通过。那些学过的抗日歌曲,我们也不敢在大街上哼唱。只有独自躲在没人的地方,才可以小声唱。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上,不仅要向侵略者鞠躬,甚至连唱歌的自由都没有,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正因如此,刘华昌也萌生了参加村里抗日民兵的想法。1944年,不到17岁的他也早早当上抗日民兵,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正是这种坚韧,让刘华昌在时隔多年后,将1938年至1941年间当时流行的12首抗日歌曲,努力地回忆并整理,同时在市文化局、邯郸学院专业的音乐老师的帮助下谱写完整,可见老人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但他丝毫没有怨言。刘华昌说:“我整理抗战歌曲的目的,是教育下一代人勿忘国耻,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在和平年代,更要学会珍惜,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多做贡献。”他还希望能组织一个人数更多、更加专业的合唱团,让这些革命歌曲一代一代地传唱。(记者李治勇)
家住复兴区的刘华昌老人已88岁高龄,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获知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