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京津冀三地的“空间布局”就备受关注。空间布局是京津冀功能定位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京津冀在地理空间上,一直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三地之间人员和物流往来极其频繁。此次《规划纲要》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采用“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骨架,让三地关系日渐明朗。
其中,“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最明显的变化是提出了“一核”概念,这跟2014年国家发改委开始起草编制首都经济圈区域规划时,提出的“两核”思路,即京津双核,明显不同。由于北京、天津两市的行政地位、经济实力相近,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当时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的主要问题。
如果以北京为核心打造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就会与天津华北经济中心的定位相冲突;而如果天津要成为华北经济中心,就意味着北京要把经济功能让出来。
时过境迁,《规划纲要》中的“一核”仅指北京,提出了“双城”的概念。
“现在的‘一核’定位为北京,是指整个规划的核心主要是疏解首都功能,缓解大城市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以前的‘双核’其实就是现在《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双城’的意思,是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河北经济规模前四大城市为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纲要》提出的“多节点”发展思路,备受关注。“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
河北城市众多,为何选择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四个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薛维君介绍说:“确定这4个城市作为区域中心,是传统的一种划分方法:根据城市的人口等级和经济规模,将河北省的各个城市进行排名,你会发现位列河北省前4名的城市就是这4个,其他的比这4个城市差一个数量级。”
很多人都还记得2014年的那一场城市副中心之争,当国家层面的《规划纲要》尚未出台,为能在首都经济圈建设中谋得有利位置,河北多地热情高涨。(2014年第39期《中国经济周刊》也曾刊发《京津冀的“苏锡常”在哪里》的报道,对谁最有可能成为副中心城市进行探讨。)
2014年3月26日河北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石家庄围绕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围绕建成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冀东两翼发展。强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文件的区域副中心城市中,保定不在其列。
但在《规划纲要》中,保定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此次保定在《规划纲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排在石家庄、唐山之后,邯郸之前,位居第三。
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看来,保定占据了地理位置的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保定位于北京和石家庄之间,距离北京157公里,而石家庄距离北京300公里。“北京辐射到石家庄,距离有点远,中间需要有保定作为承接城市,而保定在承担北京的产业转移相对比石家庄要好。如果距离太近,也不好,会连上,比如把廊坊发展大了就会和北京连到一起,而保定和北京却不会连到一起”。
此外,《规划纲要》第一次出现了“节点城市”概念,提出发展“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
如何理解节点城市?李国平做了一个比喻:“节点是相对于枢纽而言的,两者从数量和地位上有差别。节点城市的等级肯定要比区域中心城市要低一点,而区域中心城市可以理解为枢纽城市。”
接受采访的专家均建议,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河北应该出现第五个区域中心城市,在现有的7个节点城市中,沧州是首选。
“沧州是河北除秦皇岛、唐山之外仅有的临海城市,水资源丰富,沧州可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打造。”杨开忠说。
“河北的三个临海城市,唐山已经是区域中心城市,秦皇岛发展重点在旅游业。而沧州的发展,涉及到今后沧州市渤海新区,因为整个经济发展依然需要港口的依托,因此,沧州的经济发展前景肯定会比邯郸和保定更有优势。”李国平说。
薛维君的回答更直接:“沧州更合适,因为它有港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两核变一核 邯郸入选区域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