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林娘,又名刘二妮、刘再勤,1912年出生于曲周县胡近口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结婚后生子荣林,乡亲们习惯称之为荣林娘。11岁时,父亲以14块钱的身价把荣林娘卖到鸡泽县孟贯庄给残疾人孟三做童养媳。一进门,荣林娘就挑起繁重的生活重担,挑水、种地、做饭,家里地里一把好手。接下来的几年,婆婆和患病多年的丈夫相继去世,家里仅有一亩耕地卖掉后用以偿还外债,荣林娘更是带着五个孩子靠淋盐、乞讨、挖野菜艰难度日。
适值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部队挺进冀南,长子孟荣林开始给部队送公粮。他对母亲说八路军如何如何好,许多战士还替他担粮食等等。后来在部队和抗日政府的帮助下,荣林娘不仅还清债务,而且把卖出去的一亩地赎回,她感谢八路军、共产党,常说:“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娘家的人。”1941年,荣林娘将14岁的孟荣林送到八路军参军,从此便与八路军有了不解之缘。
1942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荒在冀南大地蔓延,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着。危难时刻,抗日政府鼓励大家生产自救、同灾荒作斗争。起初有些人犹豫不决,顾虑重重,但荣林娘首先串联了七八名妇女带头纺花织布。在她的带动下,孟贯庄的妇女纷纷行动起来,有时半夜还能听见40余部纺花车“嗡,嗡”的纺花织布的声音。荣林娘被选为负责人,对各组的生产进行统一管理,对质量进行统一检验。见过荣林娘的人都知道她聪明能干,从没有说过累,人称“三不闲”:腿不闲,(到各组检查),手不闲(缠穗子),嘴不闲(宣传动员)。就这样,姐妹们先后组织了22个纺织组,既支援了抗战,又让大家得到了收益。村里的人说,要不是听荣林娘的话,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呢!这一年,荣林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名声越来越大,威信更高。
1943年,冀南一带的灾荒更为严重,加之日军的频繁扫荡,根据地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为此,中共冀南区委和冀南行署发出号召:组织起来,渡过难关,坚持抗战。荣林娘积极响应,走街串巷,动员群众。有人出人,有物出物,三五户组成一个生产互助组,并把土地(数量、成色)、劳动(数量、强度)、牲口和工具经群众评议后折算成股份进行统一管理和耕种,按工取酬,按股分红。没有农具自己造,没有牲口人拉犁。各尽所能,互相帮助的生产互助组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1944年的秋天,蝗虫成灾,给庄稼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荣林娘作为总指挥,带领群众打了一场漂亮的灭蝗大战。在田间,一片片蝗虫被赶进一条条挖好的壕沟里埋掉,被拍打死的飞蝗一筐筐倒到场里堆成小山。战胜了天灾,保住了收成,乡亲们生活有了保障。荣林娘说:“政府救了咱的命,咱们掏出心来也不能嫌疼啊!”本来政府决定免除孟贯庄的当年征粮,荣林娘和乡亲们却非要缴粮。
荣林娘为抗日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成为劳动妇女的旗帜和榜样。1945年春,荣林娘参加冀鲁豫边区群英会和参议会,被选为边区劳动英雄和参议员,会上领导帮助她起名刘再勤,直到这时,她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
荣林娘对抗日一片丹心,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一发现敌情,她总是飞跑着打门叫户,组织村民,群策群力,使敌军的多次扫荡都扑空。敌军气急败坏,悬赏万元抓捕荣林娘,她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不屈不挠继续战斗。1945年8月7日,荣林娘和她所在的生产组在村东南锄地,因离家较远并急于赶活,天到中午也没有下晌。此时,大部分人都回去吃午饭,地里的人已是寥寥无几。敌探远远瞅准这一时机,组织了十几个特务,全副武装包抄过来,因为当时只有一条枪,荣林娘一边指挥其他人突围,一边把特务引到自己身边,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枪声响起,荣林娘壮烈牺牲,年仅33岁。(记者张英颖)
荣林娘,是冀南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创始人,她带领乡亲们互助合作,发展生产,支援抗战,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