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
武萍萍,80后,是一名城管人,也是一个文学路上的追逐者。生活中风花雪月的一个场景,恍惚迷离的一个背影,喜怒哀乐的一个平凡小人物,都会赋予她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守候亲情、懂得感恩和对弱势群体的怜悯永远是她笔尖上舞动的音符。基于对生活的憧憬和人性的向往,她用笔端抒写着一篇篇平淡、平凡、平静的文字,揭示着这个时代和岁月本身应有的印记。
去年的年初,关于一个孤独葬礼的真实故事,让她感触颇深,便用文字将此记录了下来。
一个人的葬礼
文\武萍萍
我家对面住着一老婆婆和她老伴,老婆婆今年71岁,老伴86岁,两人相差十五岁,无儿无女,唯一的亲戚便是以前同院子的侄子一家。听说因与侄子媳妇儿不和,十几年前,就分开单过,侄子媳妇儿分得原来的大门之后,便不准老人再通过,老婆婆和老伴就在自己所分得的那两间房子靠街开了一扇一米宽的小门。
听邻居们说,老婆婆死了以前的男人,三四十岁嫁给现在的老伴。老伴年轻时是个瓦匠,家里成份高,娶不上媳妇儿,五十来岁才有了老婆婆,两人相依为命,与街坊很少来往走动。从我十年前住到这儿和他们作邻居时,就看见老婆婆以拾荒为生,养活年迈痴呆的老伴,我经常上下班时看到她把外出捡拾的废品从那辆破旧的小三轮车上卸下,大声敲开门,然后把东西搬进那低矮灰暗的屋子里,隔段时间,会有一个年轻的男人去集中收一回,那时,塑料、旧报纸、金属等已被老婆婆分门别类捆扎好了。
老婆婆的视力不好,有一只眼睛是看不见东西的,偶尔也会拦住我,让我帮她找手机号码(手机是最原始那种绿屏的,现在已很少见了)。
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听到外面有嘤嘤的哭泣声,打开家门,看到对面小门挂上了白布,老婆婆把朝街的正屋收拾了,她老伴躺在正对门口的木板床上,白布蒙着,前面放着一小桌,点着两根白蜡,她老伴去世了。后院的侄子和媳妇儿前来吊孝,被老婆婆连推带骂轰走了,她倔强地拒绝了这迟来的亲情。看来她要自己料理老伴的后事。
这里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后辈会到亲戚朋友街坊家磕头通知,而这一任务,71岁的老婆婆自己承担了,因与街坊甚少来往,她只到对门的我家和我家后院的那家磕了头,下跪的景象让人酸楚。老婆婆的娘家后代在外县,因路远,平时也很少接济老两口,得知消息后,当天来了几个像是后辈的人,从衣着看,过的也并不富裕,到这儿来吊孝后,就走了。
老人去世后,需要放置三天,这三天里,老人门前静静悄悄,无常见的吹拉弹唱,无常见的哀乐声声,无常见的亲戚帮衬,无常见的孝子孝孙。路过这里的人如果不注意,是根本看不到那块白布,也不会知道这家有人去世了。
听老婆婆说,老伴自从下不了床时,她每天就更加的忙碌了,老伴爱吃包子,她每天收捡废品换回来的钱,总要保证老伴每顿一碗粥,两个包子。买来尿不湿在她外出工作时给老伴用,尽管她努力照顾,后来老伴也已全身褥疮,也许是怕她白天忙碌夜里再休息不好,老伴总是忍着疼痛,从来没在她面前哼哼一声。最后两天已吃不下东西了,老婆婆为哄他吃东西,买了糖葫芦,买了他爱吃的包子,可老伴再也没吃一口。
尽管一切都是那么萧条和寂寥,三天后,老人出丧的时间也到了,社区的干部帮助联系了火化车,在老婆婆的那仅有的几个娘家亲戚的帮衬下,一挂鞭炮将载着老伴的车送走了。
原本以为葬礼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收场了。真的没想到,老婆婆竟安排了五桌宴席,看起来很寒酸的压桌席加上大锅菜,招待的也只有她的娘家亲戚,但她却将老伴的葬礼像模像样的做圆满了。
太阳照常升起时,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老婆婆佝偻着身体迎着清晨的阳光又骑着三轮车外出拾荒了。只是,我已经连着看见她几次外出回来后趴在门上咣咣地敲着门,门内没有回应,然后她才突然反应过来一样,小心翼翼地转身来我家借折梯,跳窗户开门。
其实她不是忘了带钥匙,而是忘了即使再敲门屋里也已经没有人再为她开门……
(本文配图摘自网络)
韩冬红读评:
<<一个人的葬礼>>,没读文章,单看题目,就知道是个悲情故事。一看,果然如此。拾荒老人,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他们身上大都有“不幸“的故事,我也曾写过类似故事,但远没有文章中的这对老人悲情。老婆婆三十多岁时嫁给已经五十多岁的瓦匠老伴。不用说曾经因为家里成分高,错过了娶妻年龄老伴,对老婆婆是疼爱有加的。否则,老婆婆定不会在老伴痴呆后不离不弃,用拾荒所得养活他。可想而知,相依为命三十载的这对苦命老人,一个的离去,对另一个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可生活还得继续,老婆婆办完老伴丧事,为了生存,又骑着那辆破旧的小三轮车去捡废品了....... 与其说作者在写一个人的葬礼,倒不如说她是向读者传达着一种生死相依的爱情。这是我们父辈母辈的故事,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伴侣“这个独特角色的理解,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是浪漫激情,更多时候它是对“无论对方健康和疾病,富有和贫穷都不抛弃“承诺的兑现。文中老婆婆还在老伴最后日子里给他做好吃的,给他买糖葫芦。老伴一定也是心疼他的小妻的,不然他身患褥疮,为啥都不喊疼呢?还有老婆婆在老伴死后,生活拮据的她,不忘用五桌宴席,酬谢帮她料理老伴后世的人们,足可见老婆婆是个重情重谊的善良老人。
整篇文章尽管在叙述方式和用词方面,还不准确和精炼,但仍然是一篇好散文。
人生的精彩,在于每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录,或许放在Q空间、博客里,或许放在了日记本中,但多数还是被搁置了,那些随笔的文字,那些缱绻着心中的某段光阴,也不见了踪影。重新翻阅一下自己或者你身边那些优秀朋友留着笔迹的空间,看看带着故事的文字,《邯郸人·物》编辑小七在这里等你来讲述,为你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将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搭线小七:
邮箱:zhangqi@hdzc.net;
QQ:2816806836;
电话:0310—3182977;
手机:13315055198。
文字记录生活点滴,镜头存留时光印迹。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大大小小的荆棘阻扰一些事,总有刻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