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温馨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夯实教研室建设的基础
教研室是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单位,是二级学院最重要的教学组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教研室建设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文史学院自年初组建以来,根据学校要求,积极推进“教研室建设年”活动,始终把教研室建设放在事关综合改革成败、事关转型发展大局的重要位置,坚持抓紧、抓细、抓常、抓出效果。今年1月文史学院成立之初,按照学校要求和教研室建设年的总体安排,结合单位实际,本着“整合、规范、融合、创新”的原则,设立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汉语国际教育、大学语文、实习实训、地方文化六个教研室,明确了每一个教研室的职能定位和工作职责。该院明确提出,按照“强化专业、突出应用型”的思路做强三个专业教研室,按照“分类教学、服务各专业”的思路做强公共课教研室,按照“积极作为、提升影响力”的思路,加强地方文化教研室,按照“对接行业,强化实践性”的思路做强实习实训教研室,为扎实有序、创造性地做好教研室各项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科学设置教研室,明确教研室定位、职能和发展思路的同时,文史学院十分重视教研室良好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的营造。进入2014年,学校为改善教研室条件,为全校各教研室配备了空调、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广大教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迸发出了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投身综合改革转型发展的无穷力量。文史学院领导认为,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给予了教研室建设很大的支持,但仅有良好的硬件还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相应加强软件建设,在这一有限的空间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为此,一是根据每个教研室的不同定位,请书法老师书写了学校校训、核心理念和文史学院院训、院风、教风等书法作品,装裱上墙,营造出浓郁的学院文化氛围。二是将教研室每位成员的照片和个人教育教学感悟上墙,激励教师每天对照自己,不断追求新的进步,更好地教书育人。三是为每个教研室装配了衣帽镜,方便老师们课前更好地整衣冠、重仪表、正形象,以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每一次教学中。
二、推进综合改革转型发展,着力提高教研室的核心竞争力
“综合改革、转型发展”是我校2014年的最强音,文史学院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研室建设,着力提高各教研室的核心竞争力。
认真学习外校综合改革转型发展的经验。早在3月中旬,文史学院就组织专人,搜集了国家、河北省教育厅、外省教育厅、省外其他高校以及我校开展综合改革转型发展的大量资料,包括有关政策、领导讲话、经验文章等50余篇,经整理汇总,3月28日以学院名义编辑了《文史学院“综合改革转型发展”学习资料汇编》,发到公共邮箱、QQ群,要求各教研室结合实际,组织老师们系统学习,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各教研室还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形式,搜集到了外校修订培养方案的大量资料,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借鉴消化,为我所用。
深入行业一线广泛开展调研。为了解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需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两个教研室分别组织教师深入邯郸市、大名县、永年县7所中小学、市政府办公厅多个处室、邯山区团委、黄梁梦、烈士陵园、市文保护所等单位,进行座谈,开展问卷调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到重庆、湖北、湖南等地高校考察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到上海、北京、黄冈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等开展调研考察。三个专业教研室还分别开展了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问卷调查、在校生问卷调查,为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与行业专家共同确定基于应用型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标准体系和课程设置。各教研室通过请进来,走下去等方式,与市县中小学、兄弟院校、大型国企、实习基地、文化文物机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等的同行、专家一起,反复研讨,共同协商,确定职业岗位及其标准、专业方向、实践性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
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各教研室普遍尝试了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春节过后刚开学,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李红霞博士,结合2013年底赴台湾辅仁大学学习的经验,在自己所任课程中积极进行改革尝试和探索,首开学生自主学习的先河,大幅增加学生活动,创造性地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近一年来的实践效果显著,也为校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历史学教研室吕庙军博士在教授《考古学概论》、《地方志》等课程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前往赵王城遗址进行考古实践课教学,与邯郸地方志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交流,以实地考察、目睹实物、与专家零距离交流等实践模式教学,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根据教研室实际凝练各自特色,努力形成教研室建设的鲜明风格
文史学院的6个教研室,无论是3个专业教研室,还是实习实训、地方文化、公共课3个非专业教研室,它们各自都有不同于其他教研室的独特之处。在教研室建设中,各个教研室既按照学校要求做好共同的工作,又十分注重自身特色的打造。
历史学教研室十分重视集体备课活动,对如何开展集体备课、从哪几个方面集体备课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打破单调的传统教研活动形式,在坚持学术研讨的同时,走向学生,充分与学生交流、征求意见;走向全校,征询校内专家的意见建议;走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访谈、考察与合作;请进学术名家,面多面交流,为师生介绍学术前沿动态。开放、灵活、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激发了教师深度思考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学改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团队,工作思路清晰,善于抓全局、抓重点、抓关键,能够紧紧围绕改革转型开展工作,各项工作行动快,考虑细,操作实,标准高,效果好,被学校确定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试点专业,在全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大会上介绍了经验和做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对接和一二课堂之间的相互延伸。其成员先后多次深入到中小学、党政机关、文化机构,了解社会和行业需求,就如何办好专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毕业生、在校生等方面的意见。在一二课堂互相延伸方面,谋划举办了邯郸文化戏剧节、国学与地方文化知识竞赛、邯郸大学生诗歌节、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引导学生开展征文比赛,组织基于专业发展的社团活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果。
实习实训教研室承担着组织各专业实习实训的任务,处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推进转型的第一线。在上半年2011级实习期间,根据学院领导安排,该教研室要求所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结合自身和实习点实际,认真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查找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凝练方向,在实习和岗位一线提出论文选题,为大四上学期毕业论文双选做准备。从目前毕业论文双选情况看,三个专业面向行业一线、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论文题目超过了60%,一举扭转了文史类专业多年来实践性应用性选题少、理论性学术性选题一枝独大的局面,向着应用型迈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即使其余不到40%的理论性、学术性论文选题,绝大多数也都围绕荀子思想、赵文化、雁翼文学、太行山文书、女性文学、邯郸地方文学等重点领域展开,突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公共课教研室担负着全校大学语文、国学经典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赵新生副校长亲自倡议并具体指导下,利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访、调研了所有开设大学语文的二级学院,与各二级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交流,就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开设好大学语文课程征求意见建议,撰写了调研报告,改进课堂教学,提出根据我校大类招生和各专业实际进行分类教学,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服务各专业学生发展的针对性。从2014级教学实施情况看,达到了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服务专业发展的培养目标。
地方文化教研室是整合原中文、历史师资新成立的一个教研室。该教研室坚持推进文史融合,发挥文史综合优势,积极开展邯郸文化研究与教学。近一年来,该教研室先后赴黄粱梦、市博物馆、赵王城遗址公园、邯郸市文保所等地走访调研,与邯郸文史专家、作家座谈交流,帮助文物保护单位制定、审定发展规划,修改润色解说词,就布展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功能得到初步显现。
四、把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研室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最终要靠每一位教师的支撑,教师作为办学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研室建设中,文史学院坚持把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紧扣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标准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
制定成长规划,明确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文史学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人数的24.5%。这些教师年纪轻,有朝气,学历高,但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方式方法技巧、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与老教师相比有差距。针对这种现状,文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成长规划(2014-2017》,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明确的要求及措施。同时,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紧扣双师双能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今后3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现举措。
实施三大工程,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第一个工程是青年教师外访工程。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外和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目前,已有2名教师在美国学习,另有1名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第二个工程是青年教师实践工程。为提高新进教师的实践能力,按照《邯郸学院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的要求,选派2名新进教师到邯山区火磨小学、市政府办公厅顶岗锻炼,另外2位教师在校内部门实践。为避免流于形式,在按照人事处要求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从在岗时间、工作内容、监督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经过2个月的考验,两位老师圆满完成了各自的顶岗实践工作,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市政府办公厅顶岗的老师还由于表现突出,得到市政府办公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专门给我校发公函,要求延长了顶岗期限。通过在行业一线顶岗,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做事态度、工作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将使他们长期收益,获益终身。第三个工程是青年教师导师工程。除院领导经常推门听课、了解上课情况和实际效果外,各教研室均实行了“一帮一”导师制,指定教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经常与青年教师交流,定期不定期听他们的课,帮助熟悉业务,带动青年教师提高。
给任务,压担子,促进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学院在教研室建设、培养方案修订、综合改革四级项目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打造等方面,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担当。各教研室普遍把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材,共同开展课程和教学研讨,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目前已有1名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在3个专业12个材料中,青年教师参与了其中6个材料的起草、修订工作;绝大多数非统一规划综合改革四级项目都有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担任主持人的超过了30%;获批的各级课题、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青年教师参与比例也达到近30%。
严格要求,给青年教师更多的锻炼机会。举办院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要求每一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讲课内容、环节、要求、评价标准,设置了精神和物质奖励,实行多元化的评价,预赛、决赛两个阶段均邀请学校质控中心领导、督导组成员和各个专业学生代表参加并担任评委,班子成员、全体教师参加,并在会场、比赛程序、评分监督等方面严密组织,引起了青年教师的重视,给予了适当的的压力,达到了锻炼他们、观摩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开阔视野,提高水平。一年来,先后选派三个专业21人次参加了教育部、全国一级学会、著名高校召开的十多个高水平学术会议,增长了见识,了解了专业发展最新的前沿信息,认识、结交了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对本专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改革转型风正劲,顺势扬帆好起航。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和邯郸学院综合改革、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之际,文史学院决心以教研室建设的新成就不断实现新的超越,更好地培养“毕业能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能上手、上手成骨干、骨干留得住”,“爱国爱家爱他人、感恩包容会做人、知识技能有本事、就业创业干成事”的应用型文史类人才,为邯郸学院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地方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李广 王红升)
[邯郸新闻]12月1日,邯郸市民孙女士推着电动车经过农林路西头的铁路地道桥时,向一名路人求助,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