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公墓背依莲花山,面临清漳河。左权将军墓是中苏合璧建筑风格,彭德怀副总司令员撰写和手书的《左权同志碑志》镌刻在纪念塔左侧。”在公墓旧址,村民李秀英讲述了那段烽火岁月。
据史料记载,1940年,左权与彭德怀、朱德等八路军领导人一同指挥抗战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1942年,侵华日军调集3万兵力对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进行合围,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在突围时不幸被炮弹击中牺牲。
记者在公墓旧址看到,墓地被郁郁葱葱的松柏围护,漫山遍野的野花竞放。左权墓不远处,是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和义勇军墓地。
“两个民族抗日精英生前携手战斗,死后共眠一陵”,李秀英说,成立于1938年的朝鲜义勇军在华北留下许多抗日足迹和英雄故事。1942年5月,率混编支队进入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战斗的石正、陈光华牺牲在涉县。
李秀英说,自己讲得没有公公好。在县医院的病床上,记者见到了义务守墓60余载的杨爱公。86岁的他得知记者来意后,整理了几下稀疏的白发,讲述起烈士们的故事。“要让更多年轻人铭记那段历史”,杨爱公说。
左权、陈光华牺牲同年,8位中外抗日烈士遗骸被安葬在莲花山上。时年十几岁的杨爱公作为儿童团员参加了公祭仪式,目睹了悲壮一幕。
由于父亲、爷爷都被侵华日军杀害,曾在战场抬过担架的杨爱公对抗日先烈心怀崇敬。从20多岁开始,他义务为这个墓区守墓。文革时,他担心墓地遭人毁坏,几乎每天守在那里。
新中国成立后,石门村烈士遗骨迁葬到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但旧址至今保存完好。杨爱公说,按当地的风俗,落地即生根,左权将军和朝鲜烈士的英魂还在这里。
上世纪90年代,村里考虑墓区年久失修,希望有人义务看护时,杨爱公主动请缨。“从那时起,公公几乎每天都呆在墓区。”大儿媳李秀英说,公公天不亮下地干农活,然后去墓区守墓,一天吃两顿饭,中午不回家。
2009年,身体每况愈下的老人把守墓“接力棒”传给儿子。“我干完活儿会陪着丈夫,看他给游客讲解。”回忆起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光,李秀英眼睛里泛着泪光。这位数年间连续遭遇丧夫、失女的农村妇女,在丈夫遭遇车祸后独自守墓,向前来扫墓的人述说抗日故事。
李秀英说,来墓区参观祭奠的人很多,最远的有来自朝鲜和韩国。2005年,中韩各界在公墓遗址栽种松柏和木槿花,命名为“中韩友谊林”。
李秀英表示,她要替病重的公公和离去的丈夫继续把墓守好,“这是老区人对抗日将领内心的一份爱。”已满头白发的她说,哪天自己“走了”,后人也会传承、坚守。
[邯郸新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中新社记者踏访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北省涉县石门村晋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