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喜欢刺绣
今年43岁的朱晓丽是肥乡县屯庄营乡南河马村人,自幼心灵手巧,喜欢刺绣,长大后学过服装裁缝手艺,开过门市,做过服装加工生意,2007年爱上了十字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如今,她在自家楼下经营着自己的十字绣门市,带领着二三十名妇女共同致富,绣制的产品远销上海、广州等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年产值达20多万元。
朱晓丽告诉燕赵都市报记者,十字绣是一项公认的“功夫活”,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幅图我绣了两年多,每天从早上起床就开始绣,一天绣十几个小时,有时候都顾不上吃饭睡觉。”
据介绍,买这幅十字绣时光原材料就花了2000多元,78种颜色的线装了满满一箱子,布也有十来斤重,两年多来,光是用坏的绣花针就有好几十根,“绣制工作量大,手指上都是针眼,眼花肩膀疼也成了常事。”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以场面浩大,人物繁多,笔法细腻着称,其中各色人物有814个,牛羊牲畜73匹,房屋、车、轿、船等物件也有近百个,全卷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朱女士将这些场景中的人物、物件一一绣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朱晓丽介绍,这幅图需要中格满绣,特别复杂,每完成一个小格,一根针就要上下来回穿4趟。在她绣其中一座桥梁时,因为桥上的人物众多,线条复杂,她准备了78种不同颜色的线,在绣的过程中,这78种线需要来回交替使用,才能展示出最终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单单是这一座桥,她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最难绣的还是人物,因为绣人物要先用相应的颜色绣,再用黑线勾边,一个人物高不过2厘米,但要看到上衣、裤子、鞋子的轮廓,就不能出一点儿差错。”朱晓丽说,整幅作品中,光人物就有800多个,绣起来必须小心仔细,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
一幅作品绣了2年多
据朱晓丽介绍,这幅《清明上河图》是2011年5月开始绣的,到2013年8月才绣完,整整用了2年零3个月时间。此前,她还绣过一副长3.4米、宽1.44米的《十八仕女图》,也用了2年多时间。
她说,因为痴迷于十字绣,忘了做饭是常有的事。“去年夏天,有一次我用煤气灶烧了一铁壶水,结果这一绣就迷进去了,俺丈夫回来,发现水壶里的水都干了,壶被烤得‘噼里啪啦’响,吓得他赶紧将火关掉了。”
“我绣一个小时就眼花了,她却能坚持那么久。”朱晓丽的邻居陈女士说,能完成这么大的作品特别不容易。然而,朱晓丽自己却认为绣十字绣带给她很多快乐,“好像有种魔力,一直绣也不觉得累。”她说,以前在老家喜欢做针线活,尤其是在鞋底上绣各种花色的图案,绣十字绣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长期用眼,我的眼睛有了一些毛病,比如眼花,经常肿痛,但我还是要一直绣下去。”朱晓丽说,绣十字绣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每完成一副作品,就会觉得很舒服,很有成就感。
希望被有实力的买家收藏
燕赵都市报记者注意到,这幅《清明上河图》上,各类人物、树木、甚至房屋的棱角等细节都被绣得精美细致、栩栩如生。车辆、马匹、游船、木桥无不轮廓分明、状若游行。
朱晓丽说,十字绣共有满绣、半绣、3/4绣和勾针四种基本绣法,最后用勾边凸显出造型的立体感,绣工要在1/3芝麻粒大小的方框内穿针走线,勾画出美轮美奂的作品,任何地方都不能出一点儿差错,绣错一针就要拆线重来,其难度和艰辛可想而知。
“我现在除了自己绣外,还组织着二三十位妇女一起刺绣,共同致富。”说着,朱晓丽拿出她们绣制的《花开富贵》、《黄金满地》、《八骏图》、《花中四君子》等几十种画作、上百幅作品。其中,具有逼真效果的3D十字绣尤其引人关注。“这是一种新的绣法,立体感强,图像逼真,活灵活现,绣制出小动物来,特别惹人喜欢”。
朱晓丽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十字绣踏出国门,把这一古老的艺术引上世界、发扬光大,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继承、传播,使这门手艺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目前,朱晓丽和她的姐妹们准备将精心绣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十字绣装裱成完整作品,她们希望出售给有能力的人进行收藏。
[邯郸新闻]八份裁决书 七份判决书 邯郸一位农民工的三年维权路 8月19日,农民工逯瑞平一早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