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不愧为一个英雄。在听到西魏放出的传言之后,高欢为了稳定军心,勉力支起了受伤的身体毅然会见文武大臣,会见这些和他一起从草原上拼打出来弟兄,这些曾经和他一起逐鹿中原的兄弟。只有高欢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见这帮老弟兄啦,他要好好看看他们。高欢强忍着伤口的疼痛和内心的痛楚,眷恋地看着这些从青丝黑发离开家乡到如今已是满鬓白霜的老弟兄;高欢叫起了追随他多年的老将斛律金,请他为大家唱那首他们小时候在阴山脚下玩耍时经常唱的歌谣。斛律金,这个敕勒老兵,用苍劲而深沉的歌喉唱出了敕勒人的歌谣: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斛律金粗犷嘹亮的歌声振动草木,响遏行云,东魏三军群情激奋,很多将士热泪纵横。跌宕多姿的敕勒歌,唱出了所有人的思乡之情。英雄高欢一边随着斛律金浑朴苍凉的歌声低声和唱,一边流下了痛楚的泪水。《北齐书》这样记载下了感人画卷:“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
英雄落泪了,这是发自英雄内心的声音。满朝的文武落泪了,军帐外的所有将士也落泪了,《敕勒歌》回响在宫廷内外,飘扬在东魏军士心中。
敕勒族是生活在现在山西朔州一带的游牧民族,斛律金应该是会用敕勒语唱这首歌的,但据后人考证,当时东魏的达官显贵们大多是鲜卑族人,所以斛律金在唱敕勒歌的时候是改用鲜卑语来演唱。后来,《敕勒歌》又被北齐人翻译成了汉语,传唱到如今。歌词经过了两次翻译,原来的敕勒语歌词究竟是怎样的,那豪放激越的曲调是如何谱写的?……这些问题让人浮想联翩,遐思万里。金代诗人元好问评价说: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两个月后,也就是东魏武定五年正月。高欢病逝,时年五十二岁。他的慷慨奇崛的生命传奇,以《敕勒歌》的悠远长调,清清淡淡地结束了。千年的岁月过去了,很少有人知道《敕勒歌》与高欢的历史情结。史书评介高欢“深密高岸,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有谁能知道在终日俨然的英雄内心,却深深蕴藏着眷恋思乡的赤子情节……。
英雄高欢终究没有能够回到他眷恋的敕勒川。半年之后,高欢被安葬在他曾经征战和狩猎过的鼓山之上。《资治通鉴》中也记录下了这一盛况,“虚葬齐献武王高欢于漳水之西,潜凿鼓山石窟天宫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鼓山石窟便是我现在站在这里的响堂寺,响堂寺是明代改称的名字,在佛顶的后部仍然可以看到那个所谓埋葬英雄高欢的洞穴。只是太高了,无法进入。我凝视眼前的这尊大佛,却感到石佛的深密高岸,恍然间才明白,一定是英雄的后人为纪念高欢,有意将石佛雕刻成了高欢的形象。
雨依然在下,响堂寺的紫红大门半开半就,我站在门口的石级上仰望鼓山:在英雄高欢的安葬仪式上,老将斛律金一定会在这里含着眼泪再次唱响《敕勒歌》……
背景资料: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西南峰峰矿区境内的鼓山之腰,分南北两处,相距十五公里。现有大小石窟30余座,佛教造像4300多尊。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其后,历经隋、唐、宋、明、清及民国等续凿形成现在的规模。
东魏北齐之时,定都在邺城(邯郸临漳),并将山西晋阳作为陪都。以高欢为首的皇室贵族们经常往来于二都之间。而峰峰矿区鼓山脚下、滏河岸边便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史称滏口陉古道。在滏口陉古道上至今保留有许多北齐文化遗存,而响堂山石窟则是规模最庞大的一处。响堂山石窟代表了北齐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北朝佛教造像向隋唐汉式特征演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史书记载,北齐高祖高欢死了之后就安葬在北响堂大佛洞佛顶之上,因此,响堂山石窟既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又是一座神秘的皇帝陵寝。这一特征在全国石窟中也极为少见。
南北响堂石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光辉灿烂的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刻、绘画、书法艺术的一座艺术宝藏。(赵立春)
本新闻线索由【滏岸传媒】微信平台提供。
秋雨伴着夏日之后的第一丝凉风来了,透着萧索,透着悲凉。是上苍的授意还是佛祖的召唤?是尘缘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