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玻璃上刻的《清明上河图》也这么栩栩如生!”60岁的任俊生将打磨一年的作品在外展示时,引起众多市民的啧啧称叹。
而任俊生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制作作品已不是第一次了。任俊生出生在邯郸市一个工人家庭,现居中华巷金鑫小区,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自学临摹、刻章;工作后,又自学十字绣、工笔画、剪纸等民间工艺。任俊生告诉记者,他有一个习惯,瞅准哪项民间工艺,便马不停蹄地实施,实施时只问明该工艺所用的材质和工具。至于如何操作,他在实践中摸索。等该项目有了一定成绩后,他再寻觅下一个项目。自我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变化的手艺,激发了任俊生持续的兴趣。
学习剪纸时,任俊生按照家里的一本《清明上河图》挂历,剪了6幅组图。退休后,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任俊生在报纸上看到邱县王成林长12米、宽65厘米的《清明上河图》烙画作品,当时就被吸引了。为了找样图,任俊生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位民间艺人,把他的作品进行复印之后,任俊生便在网上购买烙画机,开始了自制工艺。大约半年后,他完成了同样大小的《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就像任俊生所说,有人专攻一项,他却全面发展。烙画工艺达到一定水准后,任俊生开始琢磨下一个项目。他寻思,凡是能留下痕迹的地方就可制作作品,那么玻璃上能否作画?这样想着,任俊生找来纱厂用的锭子在玻璃上凿,由于锭子尖端力度不够,玻璃上并未形成较深的痕迹。“什么才是合适的工具?”任俊生不断寻找着,最终发现车工刀头尖利无比,正好适合在玻璃上刻字、刻画。确定了材质和工具,任俊生发挥以往精神,开始了玻璃画的制作。
据了解,任俊生大致的工艺为,先在玻璃下垫上所要刻的作品粗描轮廓一遍,再细描轮廓一遍,之后用刀头将轮廓内部进行点凿成画。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任俊生告诉记者,刀头凿画一般为一秒钟凿五下,这样一天下来就要在玻璃上凿10万下左右。刀头一般不到一个小时就不快了,任俊生每天要准备十多个刀头换着用,直到晚上收工再集中用砂轮打磨刀头。
日复一日,大约经过一年时间,玻璃画完成,其大小和烙画一般,同样为长12米、宽65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只见画作首段画面上几家茅舍、一片柳林、两个脚夫、五匹毛驴,小桥流水中汴京郊野的春光尽收眼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上,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
夫摇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后段的热闹街市里,两边屋宇鳞次栉比,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整个画作庄严大方、栩栩如生。
当记者问询任俊生为何对《清明上河图》有独特情结时,任俊生笑着说:“也没什么,就因为它是中国的名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的代表,要做就做高端嘛!我要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让这幅名画再现。”临走时,任俊生告诉记者,他的下一个项目是在鸵鸟蛋上雕画,等作品完成之时,希望记者再来参观。
7岁女童书包藏避孕套 竟遭怪伯伯性侵 网络图片 [国内新闻]还在读幼儿园的女儿,书包里竟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