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老好人志修,俺高兴”
双塔镇是鸡泽西南重镇,位于鸡泽、永年交界,商贸繁华。在镇政府所在地东双塔村南有东西两个仝庄,其中西仝庄村有几十家小企业,村民几乎户户有劳力从事这一行当,年年收入不菲,村里二层小楼比比皆是,无声地诉说着村经济的繁荣。
“一个人做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成辈子做好事,志修做了一辈子好事,他是俺们村的大好人。”不久前,按照约定的日期接受理发服务后,卧病在床的鸡泽县西仝庄72岁老人贾生财感慨地说。
贾生财口中的“大好人”志修,就是我们此行需要寻找的人。
在幢幢小楼之中,有一个小院显得分外清净,3间低矮的瓦房,2间简易的厢房,加上满院的桃、枣、柿子等果树,就是退休教师贾志修的幸福小家。 “你们是不是来采访志修的?”看到我们进村,很多村民围上来询问,在得到肯定答复时,村民非常高兴:“志修是好人,你们采访他,俺们都高兴,来,我给你们带路!”村民王彦军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把我们带到志修的小院。
“俺做好事不图啥,就是行善积德哩”
见到志修老人时,他正要出门,“今天是德文理发的日子,我现在就要给他理发。”
贾志修的自行车筐里永远放着一套理发工具,随时可以上门理发。“家里还有一套,啥时候都能干活。”志修说。骑上自行车,志修来到了康德文家。阳光下,志修搬来椅子,搀扶着德文坐上,给德文披上自带的塑料布,志修开始了理发。
72岁的康德文6年前得了脑梗,留下了后遗症,子女在外地常年不能回来,一直靠老伴伺候。“别的事还好办,就是村里没有理发馆,理发还得去镇上,上车下车难得很。”志修知道后,带上工具就去德文家,说,从今后我定期到家给你理发。
志修老人说到做到,每月初二的日子定下来,每月理一次,一年12次,志修不用催不用叫,“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志修来家理发从来没断过。”德文老伴说。
初二是德文,初八是生财,在贾志修的心里装着一本“服务日程表”,这是他和这些腿脚不灵,甚至是卧病在床的老人的约定,“我两个儿子在县三中教学,课程紧得很,不能因为伺候我误人子弟。”贾生财去年得了个疑难杂症,女儿在市里医院上班,带着他跑遍了医院都没能确诊,眼看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难受的是腿脚越来越不听指挥。
“有天我在街里坐着,志修从马振山家理发回来,看见我就说要给我理发,这不定下了初八的日子,就再也没有断过。”提起志修,生财心里是一百个感激。“我说给志修点钱,志修说我的退休金都花不完,我能要你的?别人烧香拜佛求平安,我做做善事就是积德哩。”
“剃头爷爷好,我们都喜欢他”
西仝庄小学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柳树,孩子们课间在树下做游戏。当问到贾老师的时候,孩子们都叫他“剃头爷爷”。据了解,志修老人19岁参加工作就在西仝庄小学任教,在这所小学一直干到退休。
“那时,村里没有理发馆,孩子们一个个头发长了没人打理。”志修暗下决心要学理发技术,他自己买了剃刀,后来换成推子,从此开始了长达48年的义务理发历程。
“一开始只会理光头,干了一年学会了推平头。”不光学校的孩子,就连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找志修理发。
“这么多年,不知道贾老师用坏了多少把推子,都是他自己花钱买,从来没有向学校要过一分钱。”校长贾翠芳非常感动。贾翠芳是外村人,不方便值夜班,已经光荣退休的志修主动要求看管学校,从此8年来义务在学校值班,早上7点、中午1点开门迎接学生。
不管多忙,只要有人说理发,志修立马扔下自己的活,去给人理发。”邻居贾勤莲说。贾勤莲也是志修的学生,“1966年,鸡泽县发生了地震,当时学校是在破庙里,房脊都掉下来了。”想起48年前的那一幕,贾勤莲至今难忘,“那时我才十来岁,贾老师怕我们街门倒塌砸伤我们,他喊来干活的群众,自己一个一个把我们递过墙头。”
几十年来,志修的学生一茬茬毕业,他教了父亲教儿子,教了儿子教孙子,西仝庄几乎人人是他的学生。志修教学水平高,多个学生考上了硕士、本科。现在退休了不再任课,依然扑在学校,为老师学生搞好后勤,当然少不了的是每天为孩子们理发。“只要干得动,我还要为大家理好发、服好务。”志修老人说。此外,前几年,他不仅上门为这些老人理发,还照顾了一位无儿无女的老人许庆的。许庆的因病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他只有一个弟弟,在湖北油田上回不来,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境。志修老人担起了照顾许庆的的重任,每天志修都抽出时间给他做饭,然后一口一口喂饭;衣服脏了洗衣服,还要给他擦洗身子,就这样一直伺候他到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