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在邯郸市肥乡县一名叫沙窝村的农家小院中,圆木旋转着,老艺人们手拿特制的刀具,一层一层地刮刻,工具不断变换,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木碗便制作出来……这是中国传统的木旋技术,曾经这里的家家户户都用这种技术制作手工木碗、笔筒等,可现在这一传统技艺却面临失传的危险。
-清末鼎盛寓意美好
12日上午,记者跟随邯郸文化界及国际木文化学会一行人,来到沙窝村探访“沙窝木旋技艺”。在一户农家小院,有三大一小的木旋床摆放在屋中,老艺人们用脚蹬着木旋床下面的木棍,手拿特制刀具,将旋转的圆木刮刻出一个精细的木碗。
据村里84岁的肖文俊讲述,沙窝木旋工艺历史悠久,相传为木工匠祖师爷鲁班所创,在明末清初小成规模,清末达到鼎盛,小村里曾有上百家加工坊,因精良技艺和独特木碗文化,盛极一时。
记者了解到,这一技术制作木制品广泛,除木碗外,还可制作笔筒、捣蒜锤、擀面杖等,以及木陀螺和小葫芦等儿童玩具。木碗多为柳树根制作,因柳树材质适合,不易裂开,盛饭使用,非但无异味,还有一点“甜”。除其本身制作细致、不烫手、不怕摔、经久耐用的特质外,同时含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美好的寓意,广受人们喜爱。在河南、山西出嫁女儿都要送一套精美的沙窝木碗,因柳根制作,“柳”通“留”,表达娘家对女儿的难舍之情;同时提醒小夫妻不要忘“根”,要孝顺双方父母;再加之,“根”有生发旺盛之意,喻小夫妻多子多女,家庭兴旺。
-技艺断代传承困难
建国初期,国家对小商贩进行限制,无商贩流通和限制人口流动导致无法购置原料,艺人们纷纷放弃制作。随后,瓷碗和塑料碗普及,沙窝木碗被替代,逐渐走向。目前,由于木碗销售量差,加之柳树根收集困难,又未能找到更为适合的树木代替,这项传统技艺断代严重,仅数位60岁以上的老艺人能够制作。
“这次前来留下了一些影像资料,会向世界推广这项中国传统技艺”,国际木文化学会苏金玲主任说。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邯郸会员中心秘书长吕风献说:“看到这么好的传统技艺即将失传,十分痛心。”
-已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该村申遗工作倡导者李学民告诉记者,由于此技艺历史悠久,承载着大量的民俗文化,其从古到今坚持本村传承,且“传男不传女”,并被国际木文化学会和美国木旋者学会证实它具有世界技艺的独一性。再者其所含“套旋”技术,即碗扣碗的旋转制作,因难度较大,又省工省料,至今在手工旋木技艺领域保持领先。
“沙窝木旋传统技艺现已列入肥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积极向市级申报”,肥乡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杨俊月主任告诉记者,“希望这项传统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