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就职一周年前夕,台湾媒体用“狂电爆裂,惊雷乍响”形容她直接掌控的两岸与“外交”关系,称与马英九时期相比“皆呈倒退”。继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断交”后,世界卫生大会明告“无法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加上刚刚发生的斐济裁撤驻台代表处,“至此,蔡英文的‘踏实外交’政策堪称已进入全面警戒”。
针对斐济驻台代表处“撤得寸草不留”,台“总统府”称,斐济的决定已经告知“外交部”,斐济与台湾并没有“外交”关系。《中国时报》18日注意到,斐济总理14日率团赴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强调斐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17日即传出斐济决定裁撤代表处的消息,“外界怀疑斐济做此决定与两岸关系冰封有关”。
马英九2016年发布任内最后一次元旦公告时曾表示,民进党“一旦走回8年前‘烽火外交’的老路,历史将会重演,再次陷入邦交国频频断交、国际组织不得其门而入的困境”。马英九昔日的预言“今皆言中”。《中国时报》18日回顾称,马英九任内也有冈比亚与台湾“断交”,但冈比亚是希望获得更多金援,在2013年11月宣布将转向大陆建交,北京反而拒绝。一直到2016年3月蔡英文已赢得“大选”,即将上任之前,北京宣布与冈比亚建交,“对新政府的警告意味浓厚”。去年12月蔡英文再次出访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5天后,北京迅速与圣国建交,“很明显,这是给蔡政府下马威,一点情面都不留”。此外,在非“邦交国”方面,北京也有动作,尼日利亚今年1月要求台湾代表处“摘牌更名,迁出首都,削权减人”,“再创打压的新模式”。
台湾政大国关中心研究员严震生分析认为,蔡英文当局第一年只丢掉一个“友邦”,“犹算不幸中的大幸”,但随着大陆在拉美地区影响力日增,又频频与梵蒂冈接触,“两岸在外交场域的互不挑战已成过去,国人也该认清事实,未来3年我们的国际空间将充满艰巨挑战”。在台媒看来,近来最令台湾人感到受挫的,莫过于世卫大会不邀请台湾参加。《中国时报》直言,蔡当局虽然设法“寻求外援”,但未能奏效,“政府要突破困境,必须回到两岸关系来思考”。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表示,从美国、日本分别派人出席大陆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可以看出美日的务实改变,建议蔡英文“该转弯时要转弯,不要把自己面子看得太重”,“搁置一下台独党纲也是一种处理”。
旺旺中时最新民调显示,对于蔡当局的“联美日、抗大陆”政策,满意者为36.6%,而不满意者达52.2%。苏起称,从中可以看出台湾多数民众对两岸关系不是很满意,有种“提心吊胆、任人宰割”的忧虑。台“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顾问张竞说,我们原本有“九二共识”可以用,但蔡政府却不要,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恐怕还是无法应付。
多家岛内媒体18日不约而同地规劝蔡英文当局在两岸政策上赶紧转向。《中国时报》称,前“外交部长”钱复曾说“两岸关系高于外交关系”。这个结论纵使绿营不喜欢,却是不争的国际现实,蔡当局必须要通权达变,回到两岸的正轨,否则台湾的国际空间将愈走愈窄。《联合报》说,有媒体认为大陆和越南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签署的联合公报是针对台湾“新南向”,这不知是高看了“新南向”,还是低估了大陆外交的高度。大陆向来在与邦交国签署的正式外交文件中,一定加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或一中政策,就连两岸关系良好的马政府时代,也不例外。
联合新闻网18日发表题为“亲爱的新南向你把台湾变隐形了”的评论,称蔡英文的战略是建筑在一个浮幻的空想上,即“台湾可以借由美日的保护,长期维持独立于中国大陆之外的现状,并在此所谓的现状上,以隐蔽、低调的手法刻意疏离两岸人心,静静等待中国大陆某个时刻可能发生的一次巨大的颠簸与动荡,趁隙完成法理独立”。在这个空想上,她设定了两个经济战略,“前瞻基建”和“新南向”,把大陆当成隐形人,“然而真正的实况是,中国大陆继续真实地在世界上扮演愈来愈具分量的角色,而真正变成隐形人的反而是台湾”。文章说,由于拒绝“九二共识”,台湾已不可能加入亚投行,自绝于“一带一路”,由此加剧的两岸矛盾更造成台湾无缘参与世卫大会、民航大会等。《中华日报》还表示,斐济对台撤馆等,只是台湾面对“断交潮、撤馆流”的起始,而非结束,蔡英文表面上说得口沫横飞,实际上却仍然“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怎不让人对台湾未来忧思难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