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普氏原羚救护中心8日披露,2016年该中心成功繁育极度濒危物种普氏原羚17只,为该中心成立以来人工繁育条件下数量最多的1年。
普氏原羚又称中华对角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现在普氏原羚只栖息在青海湖周边,该物种于1999年被中国官方列为“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并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何玉邦介绍,2016年,位于青海湖鸟岛的普氏原羚救护中心成功繁育普氏原羚17只,目前幼崽身体状况良好。
“为确保普氏原羚繁育成功,避免狼、狐狸等兽类对幼羚伤害,繁育期间,保护区工作人员对生产雌羚以及幼羚,进行了全天候24小时跟踪监测,直至今年17只受孕雌羚全部顺利生产。”何玉邦说。
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普氏原羚救护中心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今,该救护中心繁育数量逐年增长,6年间成功繁育42只,现有普氏原羚已达67只(雄性24只,雌性26只,幼羚17只),约占野外种群数量的4.6%左右。
何玉邦表示,救护中心对普氏原羚采取的是半野化放养方式,对于普氏原羚的繁育采用的是自然生产,这对以后的野外放归是极为有利的。
另据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此前对野外普氏原羚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物种数量为146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