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一位参观者在首尔欣赏新推出的中日韩共用常见808个汉字。(新华社发)
11月30日,由新华社、日本经济新闻社、韩国中央日报主办的“东北亚名人会”第十次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的30多位各界要人济济一堂,共商东北亚共同繁荣前景。主会场中由808个汉字组成的书法吊灯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此外,韩语版新书《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也在当天会上正式亮相。未来,该字表有望在中日韩三国加以推广和应用。
“东北亚名人会”的举办,旨在探讨如何顺应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大环境,加强中日韩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强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在2010年的“东北亚名人会”上,中方代表首先提出三方共同制定“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倡议,得到日韩代表的一致赞同。历经4年研究,《中日韩共用常见八百汉字表》在去年“东北亚名人会”上宣告完成。
多位专家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日韩三国拥有作为“汉字文化圈”成员的共同文化背景,可以成为三国民间与政府交往的突破口。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条件逐渐走向成熟的背景下,字表有助于巩固三国共同的文化基础,对东亚文化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陈龙 实习生 施李艳
●《中日韩共用常见八百汉字表》根据中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日本《新常用汉字表》和韩国《教育用基础汉字》三种资料编制,由于繁体字是简体字与日韩汉字的共同来源,总表以繁体字的形式列出。其中,无繁简之分的汉字550多个,而三国写法相同的汉字则达540个左右。
●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在《标准韩语大辞典》51万词中,有58.5%是汉字词。在日本《角川国语词典》所收的6万多个日语词汇中,汉语借词多达3.3万多个,占词汇总数的55%。
●808个汉字只是入门,未来或将在此基础上延伸,推出1500个共用汉字表。而808个汉字在三国使用存在的形音义区别,也将加以梳理和对比。
汉字是东亚文化坚固纽带
作为“东北亚名人会”十年历程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新书在韩国首尔正式发布。东道主韩国方面还邀请了808名韩国书法家,制作808个汉字书法吊灯,并悬挂在主会场内。为凸显汉字重要性,今年会议还去除了与会者名牌的英文标识,只用中日韩三国语言标注。
据了解,该书介绍的汉字,来自去年“东北亚名人会”上通过的《中日韩共用常见八百汉字表》。字表原草案为800个汉字,最终调整为808字。字表根据中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日本《新常用汉字表》和韩国《教育用基础汉字》三种资料编制。字表分为总表和对照表。由于繁体字是简体字与日韩汉字的共同来源,总表以繁体字的形式列出。其中,无繁简之分的汉字550多个,而三国写法相同的汉字则达540个左右。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外语学院的专家学者,是制定字表的主要参与者。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申淑子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共用”和“常见”是该字表的两个关键词:“有些汉字在中国很常见,但日韩很少用,例如‘火车站’的‘站’字,最后就没选上。”她同时澄清,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汉字的使用也各有特点,“共用汉字”并非意在统一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民众即使语言不通,也可借助汉字实现简单交流。有人估计,只要掌握字表中的808个汉字,街头80%的汉字招牌、简单汉字说明都能看懂。
不过,申淑子认为,808个汉字只是入门,未来或将在此基础上延伸,推出1500个共用汉字表。而808个汉字在三国使用存在的形音义区别,也将加以梳理和对比。
对于字表的通过,中日韩各界人士反响热烈。日本国际大学校长、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北冈伸一建议,字表可应用于2018年平昌冬奥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等国际性赛事和会议中。韩国前国际放送交流财团社长孙智爱表示,字表不仅要在大学层面推进,同时还需瞄准更年轻的群体,“让韩国的孩子能有更多中国和日本的朋友”。
“‘汉字文化圈’的学术交流一直都存在。以日本为例,越有教养的知识分子越尊重汉字和中国文化,无论他们的政治立场如何。”凤凰卫视评论员庚欣旅日多年,他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汉字始终是维系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坚固纽带,这一现状未来有望得到保持和强化。
近年来日韩均更重视汉字
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日韩两国都曾普遍使用汉字。《标准韩语大辞典》51万词中有58.5%是汉字词。韩国国文政策正常化促进会事务局长朴相守(音)曾表示,要想要准确地使用韩语,汉字使用是必要的:“特别是专用词汇,其中90%是汉字词。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正确理解概念语或交流词语了。”
日本对汉字的使用则更为广泛。在《角川国语词典》所收的6万多个日语词汇中,汉语借词多达3.3万多个,占词汇总数的55%。
然而,无论在韩国还是日本,都曾经出现“废除汉字”的行动。李氏朝鲜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创制“训民正音”后,朝鲜半岛开始出现属于自己的表音文字。“二战”结束后,韩国加速了“去汉字化”进程。韩国朴正熙政府上台后,甚至还叫停了汉字的中小学教学。
不过,“去汉字化”也为韩国文化带来不少尴尬。由于韩国有不少古籍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去汉字化”势必造成文化断层。由于很多年轻人看不懂汉字,这些朝鲜古籍也变成难解的“天书”。而来自汉语的韩语词汇变成表音文字后,产生了大量同音异义词,为民众的交流带来一定障碍。
令韩国工商界人士更感忧虑的是:韩国超40%的商品输出对象是汉字文化圈,70%外国游客亦来自汉字文化圈。“这也为韩国人到中日公干旅游带来不便。其实,不少汉字词就存在于他们的语言之中,却因为不懂汉字影响了交流。”申淑子说。为此,不少韩国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汉字能力。2003年,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决定建议属下19万家公司,在招聘新职员时进行汉字考试。
在日本方面,明治维新后,“废除汉字”的声音同样不绝于耳。“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颁布《当用汉字表》,其字数为1850个。“所谓‘当用’,在日语就是‘临时使用’的意思,目的还是要废除汉字,但后来他们发现废除汉字根本不可能,所以又在上世纪80年代颁布了《常用汉字表》。”申淑子介绍。《常用汉字表》的字数增至1945个,说明汉字在日文中仍有强大生命力。
近年来,日本新增了更多的“常用汉字”。2009年1月,日本文化审议会国语组审议通过《新常用汉字表》试行方案,新增191个常用汉字。而在韩国,对“去汉字化”问题也不断进行重新修正。2000年,韩国政府宣布恢复汉字教育,久违多年的汉字也重新出现在公务文件和城市路标中。
“以文促政”值得中日韩尝试
“对中国人掌握的汉字来说,这808个汉字无疑是冰山一角,但对东亚文化交流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表示。
“虽然目前中日韩三国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但共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成为突破口,对彼此的交流合作乃至民间的真诚和解具有促进作用。”他补充道。
近年来,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2012年11月,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正式启动。就在《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新书发布当天,韩国国会召开全体会议,表决并通过了中韩自贸协定。汉字对商贸、教育、旅游、学术研究、文化交流都有显著作用,该书的发布,无疑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推进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储殷认为,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民间交流最稳定和有效的部分:“即使在中日关系最低谷的时候,两国民间文化交流都是卓有成效、极其频密的。”他进一步表示,要真正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必须在民间文化层面找到更多的共同点:“文化之间的相近,能最大限度地巩固两国基础关系,使两国关系不致于因某些政治的原因而产生剧烈的波动。”
“至于韩国方面,‘去汉字化’对原先中日韩文化的共同成分,也带来了严重的弱化和冲击。重新强调‘常用汉字’,其实是重新巩固了‘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基础。”储殷认为,中日韩三国不但在地缘和经济上联系紧密,彼此文化上的相通更为重要,而这也是亚太地区繁荣的保证。
在全球化的潮流之下,经济、安全、环保这些人类共同利益凝聚点越来越多,在以汉字文化为共同背景的邻国之间,推动汉字的共同使用也将成为一个积极要素。
“在结构性矛盾未能解决的情况下,文化手段虽然不能代替政治手段去解决矛盾,但有时也会起到缓解的正面作用。”庚欣表示,中日两国曾通过“以经促政”的方法改善关系,今后“以文促政”的做法也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