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哪天登上飞机,发现头等舱不见了,一定不要吃惊,这跟国内航企掀起的“拆除头等舱”风潮有关。今年以来,包括天津航空、西部航空、南方航空、中联航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纷纷宣布取消头等舱,或者将窄体机型的头等舱更名为商务舱。
一向是身份象征的头等舱为何会消失?有人认为,这是与厉行节约以及廉政建设有关。不过,昨(3)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相关政策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并不大,此举更多的是航空公司经营战略向大众化转型的象征,同时也实现了与国际民航标准的接轨。
现象 三家航空公司取消头等舱
国内航空公司“拆除头等舱”的风潮在今年持续蔓延。首先是今年6月,天津航空宣布将全面取消主力机型E190客机上的头等舱,改为推出“超值经济舱”,而且最高票价不超过所执飞航线的经济舱全价,部分淡季时段消费者还有机会享受折扣。紧接着,南航于8月宣布,从10月26日起,将国内航线中“窄体机型”的头等舱全都取消,舱位结构重新回归“经济舱+公务舱”模式。进入9月份,中联航也宣布全面取消了头等舱座位,同时启用商务舱座位,将头等舱更名为商务舱后,票价将降低50%-70%。
按照通常舱位布局,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窄体客机一般都采用“头等舱+经济舱”两舱布局,对于双通道宽体客机通常采用“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三舱布局。
而“拆除头等舱”的风潮在国外也不鲜见。美国航空公司日前宣布,在47架波音777-200客机上取消头等舱;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斥资10亿欧元升级商务舱座位,将头等舱座位数量减少了30%;而早在2010年,澳大利亚航空就率先进行头等舱缩减。
回应 航企称廉政建设影响不超5%
根据西部航空和中联航两家公司的说法,取消头等舱的原因是为转型为低成本航空公司而着力。中联航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公司将用2至3年时间完成转型,2016年该公司的新飞机将采用全经济舱的单舱布局,届时经济舱票价也将大幅降低。
至于其他公司为何也取消头等舱,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原因是,今年出台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以及各地出台的配套规定中,严格限制了能乘坐头等舱出行的官员级别。厉行节俭之风让民航公务旅客的人数下降,导致了航空公司“两舱”销售的“雪上加霜”,不得不求变,以适应大众化消费走强的市场新常态。
事实是否如此呢?记者采访了国航西南营销中心的工作人员,其表示,公务员毕竟是小众群体,廉政建设对航空公司“两舱”销售的影响不超过5%。一家在线旅游网站华西区市场传播经理陆杨也坦承:“头等舱的乘客构成一向以企业高管、外籍人士和高端商务人士为主,公务员只占据很小的比例,影响并不大。对比去年和今年的同期头等舱销售数据来看,头等舱销售情况很稳定,并未有太大变化。”
分析 国内头等舱“不达标” 更名是为与国际接轨
那么航空公司为何要取消头等舱?陆杨认为,“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此举是为与国际民航标准接轨。因为国内部分航空公司的头等舱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头等舱。国内航线的机型普遍以空客320、319为主,有限的空间无法提供适用于头等舱的服务。”
经常出差的成都市民吕先生同样有深切感受。“国外的头等舱,座椅不但能够平躺,还可以玩游戏,喝香槟,服务应有尽有。但国内某些航空公司的头等舱,只是空间大一点,餐食好一点,服务殷勤点,名不副实,与国际同行头等舱舒适度等方面还有差距,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头等舱,更接近公务舱标准,所以取消或更名应该是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
记者从南航了解到,除了名称的变化外,将头等舱更名为公务舱后,座位不会调整,服务标准也不会降低,除少数航线航班的票价会下调外,大部分航班的票价基本跟现在差不多。
观点 “大众化”成民航业“新常态”
曾被视为身份、地位、尊荣象征的头等舱开始消失的背后,是政风、社风转换对航空公司产生的“去高端化”压力,也是全球性大趋势。
以八项规定为代表的政务出行“新常态”,极大地改变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央企高级别领导对头等舱的非正常需求。航空公司“去高端化”,有政策压力,更有市场动力。“拆除头等舱”表象看是奢侈性消费被抑制,实质则是大众化消费逐步释放,我国民航大众化前景日益明晰。
“拆除头等舱”绝非国内特殊情况,而正在成为全球民航业的一种“新常态”。当然,取消头等舱、推出超级经济舱,不能成为吸引官员阶层“新花样”,也不能以牺牲服务为代价。
[国内新闻]一向是身份象征的飞机头等舱,最近遭到了冷遇,从6月至今,已有天津航空、南航、中联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