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先头兵”
东盟共同体以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支柱为基础建立。这一区域人口逾6.3亿,国内生产总值达2.6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七。外界预判,在2030年它可望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沈世顺表示,对内而言,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东盟国家的协调整合,形成更紧密的联动关系;对外而言,这个统一的巨大市场将有助于提升地区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具体而言,东盟内既有经济较为发达的印尼、新加坡、泰国等“老东盟”国家,又有经济相对薄弱的柬埔寨、缅甸等“新东盟”国家,这就给共同体的建设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使其比欧盟更有利于实现内部国家间的经贸互补;但另一方面,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可能阻滞其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但不管怎样,东盟已经成为亚洲区域一体化的“先头兵”,在规则安排上具备了先发优势,也为其他东亚合作机制提供了示范经验。
东盟共同体的成立也吸引了世界媒体目光,《日本经济新闻》评论道,东盟共同体的最大成果是实现贸易自由化,东盟有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引擎。但也有外媒指出,目前共同体在免除关税、撤除政府对农业、钢铁、汽车等行业保护主义措施方面仍然存在距离。
为产能合作添机遇
东盟共同体的成立又将对中国产生何种影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首先,这无疑将为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奠定良好基础。明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双方关系新一个五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就在上月,中国和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成为我国在现有自贸区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个升级协议。未来,东盟共同体将为中日韩等东亚经济相对发达国家提供巨大商机。
其次,共同体的成立将为双方产能合作、战略对接带来新机遇,这也是李克强总理关于中国—东盟关系未来5年发展6点建议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能合作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包括印尼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这些互联互通项目将使东盟国家的物流枢纽潜力得以进一步释放,不但从提高运能、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层面上缓解了制约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也为其产品远销东北亚和海外,形成差异化竞争带来积极作用。而且,共同体成立后,东盟各国在泛亚铁路等互联互通建设上的协调性也有望加强。
再次,以东盟共同体为代表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也不断催生新的合作机制。上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澜湄流域六国未来的三大重点合作领域与东盟共同体建设三大支柱完全契合。
最后,明年美联储仍将可能继续推动加息,东盟“攥指成拳”有助于其抵御金融风险。而在这方面,中国和东盟之间经贸活动中人民币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