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说,“8月21日下午5点前,某餐厅女主人开车路过祇園歌舞练场前,车速很慢,1名中国游客(老人)倒向汽车的后视镜,之后大声喊“疼!疼!腿很疼!” 叫了救护车,在医院诊治,诊断结果是“根本没受伤”。餐厅女主人在医院和中文翻译、老人家属谈了2小时,最后对方要求赔偿,女主人付了10万日元。此事咨询东山警察署,警察说,“这是威胁恐吓。是犯罪。”以后遇到类似事情,无论在医院,还是在马路上,都请立即拨打110。”
因是“旧闻”,且告示中有错误的日文表达,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消息在引发网络大讨论的同时,也引来舆论对其真伪的质疑。而据凤凰卫视5日报道,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会长高安美三子、防灾委员长村上茂受访时均表示“这件事的确是真的”。但因未采访到核心当事人,只有单方信源,质疑并没完全褪去。
事件被指发生在日本,可在查阅日本媒体报道后发现,不论是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日本全国发行的报纸,还是事发地的京都新闻,均没有对此进行相关报道,而时至如今,日本社交网络中连相关只言片语都没看到。因此,相较真伪剖析,从而分析一番:为什么这样一条旧闻会引来国内媒体和网络的广泛关注。就此事看,之所以造成中日两国舆情一热一冷的局面,跟特殊的网络舆论背景有关:在黄金周前,两名中国游客在北海道便利店殴打店员被拘等,动辄引来了热议。而国庆节期间,经微博传来的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的图片和新闻,更是刺激了网络舆论。尽管黄金周已近尾声,但相关议题热度并未消失,这则“姗姗来迟”的旧闻难免被搭车热炒,话题性十足。
更重要的,是该事件包含了很多刺激舆论的符号。如中国老人、碰瓷儿、日本、10万日元、报警。国内舆论对“老人碰瓷”不陌生,甚至衍生出“老人变坏了”之类的群体污名化。而类似事件发生在日本,难免被引发“丢人丢到国外”的解读,抑或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调侃。而最后那句“先报警”,在日本社会语境下是寻求第三方协助处理,但传到国内舆论中,意思可能就不一样了。就眼下看,这起异域“碰瓷”事件仍难以证实。就算确有此事,到底是碰瓷还是交通事故私了,也很难判断。再进一步,即便有碰瓷类行为,也无需将个体行径上升到中国游客素质的层面。要而言之,目前在事件还存有诸多疑点的背景下,尤其不应过早下结论,而应以真相为基点,万一又来个“新闻反转剧”呢?
凤凰卫视周一采访了祇園町南侧地区协议会会长高安美三子、防灾委员长村上茂,两人都说,“这件事的确是真的”。村上对凤凰卫视表示,“实际上,中国游客引发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说,中国游客引发的“碰瓷”以及其他问题还有:
1)一位料理店男主人在祇園开车,一名中国人突然冲过来,“把手机冲着车扔过来”,手机被碾碎,要求车主赔偿手机。2)祇園很多中国游客用自拍棒,有一次,有中国游客用自拍棒挥来挥去,打到了附近的一名日本老人,这名日本人流了血,受了伤,最后带去了医院。3)祇園街上有很多灯笼,灯笼拉的是周边私人民宅的电线,“有中国游客自己顺着电线,找到电源插头,就擅自拔掉灯笼电线,插上自己的手机充电器,给自己手机充电”,70岁的村上加重语气说,“这在日本是绝对不行的”。
走出国门,第一,要遵纪守法,第二,要入乡随俗,遵守当地的规矩和习惯。因为,你不只代表你一个人,而是代表了国家的形象。
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索赔10万日元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