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邱县关工委和县总工会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活动,创办了“社会亲情园”,成为全县留守儿童成长的“幸福驿站”。目前,全县已创办“社亲园”76家,入园留守儿童3256人,占全县入统学龄留守儿童总数的69%,这一经验做法先后得到了国家、省、市三级关工委领导的肯定。
孩子们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装满了教室的一面墙。
摸底数、建档案,编织留守儿童”信息网“。针对留守儿童的留守状况及其基本信息动态变化的特点,该县关工委和总工会开展留守儿童调查摸底工作,为各学校创建儿童成长档案提供依据,也确保“社亲园”实施的“精准帮扶”落实到每一个留守儿童身上。结合各中小学校的学生学籍,对全县留守儿童开展摸底调查,及时汇总留守儿童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并对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父母情况、委托监护人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登记。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各学校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及时记录他们的身体、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习惯等变化,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家校互联,勤于沟通。各学校向监护人发放家校联系卡,联系卡包括家长务工单位、联系电话以及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等内容,并指定专人负责建档、管理及联系工作,及时更新内容,从而进一步加强学校、班级与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我县各中小学实行校级领导班子分包年级制,通过汇报、交流会等形式督促“社亲园”活动及时开展。县关工委和总工会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通过“一帮一”的形式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和生活抚育、教育管护方面的缺位。尤其是针对监护人年纪大行动不便、家庭困难的特困留守儿童,各学校免费提供午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以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五老”人员及其他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为主体,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如新马头镇东常屯村关工委从2010年起设立“留守儿童基金”,每年春节动员70多位在外工作人员捐资、注资,让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活动的资金成了“活水”。
定规程、创载体,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各个“社亲园”制定统一的设施标准:有法人、有场所、有活动、有制度、有教材、有档案,全面解决留守儿童校内外活动阵地和教育管护等问题。目前,在县二中附小、大马堡小学等24所中小学校,“金苹果”、“小哈佛”等6家“小饭桌”,以及“洪波科技园”、“张敏影像展室”等46个“五老”活动阵地均建立了“社亲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且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庭院、社区在跟进创建“社亲园”。
三进五帮充实关爱内容。“三进”:进家园,帮助适龄而未入学或中途失学的儿童家庭;进校园,是让“五老”在校园内利用课余时间免费举办兴趣班;进辅导园是指现今还未覆盖的乡镇村辅导班、辅导园。“五帮”:帮立志,主要是指讲英雄、学英雄、做英雄;帮学业,老师一对一帮扶成绩落户的学生;帮亲情,“五老”各认帮一位留守儿童;帮安全,教会交通、食宿、防骗等生活安全知识,学会自己维权;帮解困,对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病残生、临时困难生,实行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救助。目前,76家“社亲园”在园留守儿童3200余人,160名“五老”应邀成为协教员、协管员,100多名社会爱心人士捐资捐物,累计捐助资金35万元,书包1000个,书籍1万余册。
多位一体拓展关爱载体。积极探索开展心理辅导、生活帮扶等“多位一体”的关爱活动,不断拓展“社亲园”关爱行动平台。一是成立心理咨询室。各学校均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性格。二是开通“亲情电话卡”。学校免费为学生开通亲情电话,让每名留守儿童能够定期与父母联系,既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三是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各学校的“社亲园”积极邀请“五老”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兴趣辅导,先后办起多个兴趣社团,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实现留守儿童“人人进社园、周周有活动、个个有特长”的目标。四是增设心智活动课。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各“社亲园”开通《心智活动课》,通过“大家小家”、“优点轰炸”、“投球游戏”等心智游戏,拉近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让他们从中学会规则、学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