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要走近的是一位峰峰农行的退休干部李同安,今年80岁的他曾亲身经历过改革前的生活苦衷,更体会到改革开放40年后的生活幸福。今天,我们就跟随老先生的脚步,一起来看看他眼中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新变化。
改革前“凭证件购粮”吃不饱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可见民众吃粮是天下头等大事。我国改革前城市居民吃粮是计划供应。根据居民所从事的职业劳动强度核定指标,粗细粮搭配发给“粮油证”,到指定粮站购粮油,当时我从事脑力劳动,核定每月30斤粮食指标,在单位食堂就餐,可勉强填饱肚子,如遇天灾却是另外一种景象。
1960年,我在人民银行工作,那年我刚满22岁,正在成长发育期,却遇到百年不遇的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单位食堂就餐每月粮食指标由原来的30斤减到24斤,每顿饭吃不饱,只好以“瓜菜”充饥。当时称“低指标瓜菜代”。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为填饱肚子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到农村垦荒种地,搞生产自救。一天,我身患“浮肿病”,从农村垦荒回单位路上,因饥饿难忍,昏倒在地。幸好被同事们搀扶回到单位。当时我是银行出纳员,掌管着几百万元现金,也不敢动用国家一分钱,到“黑市”购买高价食品充饥。我常以毛主席的教导告诫自己“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1972年,国家形势虽然好转,但吃粮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的山坡地也称“靠天收”的土地,遇有干旱少雨的年份粮食欠收,当地农民也只好以“瓜菜代”充饥。这年秋天,单位领导派我到某山区支农,与生产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月。记得,有一天我被派到一农户家吃饭,早饭是玉米面粥和红薯、腌菜、柿子。饭后,我感觉腹疼呕吐,紧忙到乡卫生院治疗,事后我才晓得主要是红薯与柿子惹的祸。
改革后,购粮自选吃好的
1978年,国家实行经济改革,我国居民走出了多年吃穿用“凭证”供应的困境。迎来了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喜人景象。尤其是近14年来“养老金”连涨,老年人的生活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吃不饱已成历史,向“吃的好”迈进。何谓“吃的好?我的体会是: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群体,应选择健康食物,能吃出病情好转,能吃出健康长寿,才算是真正的“吃得好”。近十余年来,我在老年大学,学到了健康饮食知识,我和老伴结合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从三个方面选择健康食物,收到良好效果。
一是吃绿色食物。医学上讲吃绿色食物有益健康,我老伴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富贵病”,选择了芹菜、菠菜、海带、南瓜、苦瓜、大蒜、香菜、绿甘兰、玉米须等,通过吃绿色食物配合医疗,两种病得到控制,她目前经常运动,还跳广场舞。别人称她是“新时代的老太太”。
二是吃红色食物。红色是健康的颜色,中医讲:“红色入心”对心脏病人有好处。三年前我和老伴一样也得了“富贵病”即心脏病,选择了番茄、桂圆、大枣、草莓、牛羊肉、红豆、红苹果、山楂、红薯、枸杞、红萝卜等。通过坚持吃红色食物及配合医疗,如今我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虽已80高龄,仍坚持上老年大学。
三是吃抗癌食物。我于2002年12月突发“食管癌”,经北京医院手术后,回家又做了后续治疗。近20年来,我坚持食疗,已收到明显疗效。今年我在抗癌征途中已走过16个春秋,我曾编了一首“食疗抗癌歌”,除在当地癌友中间传阅演唱外,还在“燕赵老年报”上发表并获奖。
《食疗抗癌歌》
老翁患癌十余载,科学抗癌选食材。
卷心菜,花椰菜,洋葱大蒜与芹菜。
胡萝卜,西红柿,芦笋土豆与韭菜。
黄豆青豆与豌豆,玉米小麦与燕麦。
带鱼鲤鱼与黄鳝,黑白木耳与海带。
花生芝麻与核桃,绿茶水果与酸奶。
劝君抗癌重食疗,健康长寿幸福来。
改革前,居无定所
我国在改革前实行的计划经济,城市职工住房均是“福利房”。至于家属在农村务农的职工,是没有分配“福利房”资格的,别人称“一头沉”职工,我就是“一头沉”职工其中之一。
“一头沉”职工的烦恼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已到“而立”之年,妻子和两个小孩子在山区农村务农,上学。夫妻长期两地生活,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不言而喻。在这难忘的15年里,我也尝试着将家属迁入城里团聚。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要一个“农转非”指标,可比买彩票中大奖还难。
租房住的苦衷
常言道:“车到山前必有路”。1975年经朋友开导,我和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东沟村,租了三间民房居住。当年我每月工资47元,要维持一家四口人生活确有难处。经朋友介绍,妻子到附近一家企业“打工”,同时安排两个孩子到市区上小学、中学。全家人艰难度日。
1982年,我在临水租了三间民房,妻子在市场卖“小饮食”。当年,长子考进农村信用社工作,日子才逐渐好转。转眼到1986年,长子23岁,已到结婚年龄,因在当地是“无房户”,找对象都遭到女方拒绝。随后,经朋友介绍,与临水村韩女士喜结连理,暂在女方家居住。一年后,儿媳将要分娩,又因住房问题,陷入困境,按照当地风俗,出嫁姑娘是不可在娘家生育也不便占出租房,只好待儿媳在医院生育后,安排在附近招待所,“满月后”才接她回家。可见,我在十余年内,因无自己住房费尽了周折,伤透了脑筋,也不知何时能拥有自己的住房。
改革后,安居乐业
198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经多方协助,我将家属户口迁入西纸坊村,转入“菜农”,同时写申请要150平方米的房基地盖新房。但是何时能批准我的申请,全家只好耐心等待。
1990年2月,我接到通知,房基地申请获得批准,于是我便积极筹备。经过半年紧张施工,当年八月便建起了一座别墅式的两层小楼,更可喜的是我在本单位,经过严格的考核获得“金融经济师”的资格,按照相关政策享受中级知识分子待遇。当地政府将我家属转为城市人口,单位还分给我50平方的新建“福利房”。不久,我们全家喜迁新居,告别了先后搬家五次租房住15年的历史,亲友们闻讯纷纷前来“暖新房”,有位好友还写诗祝贺:改革开放映朝霞,双喜临门众人夸。饱尝半生无房苦,喜迁新居乐开花。
挥笔描绘新时代
古人云:“从一滴水可观大海”。改革开放40年来,仅从我家吃、住两个方面可见证,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十余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了许多见证“初心”,讴歌中国共产党,点赞改革开放,传播正能量的文章。除在老年大学传阅外,还在《老年日报》等相关报上发表。三年前,我还先后两次参加我省“老年事业促进会”等单位举办的征文大赛并获奖。写到此处内心特别欣慰,最后愿以一首小诗作结。
▲杜军海摄
改革开放百花开,
患癌老翁亮文才。
纵情讴歌中国梦,
挥笔描绘新时代。
■编辑:穆慧莹
■文字:李同安
(微观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