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李兆忠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任中央警卫团战士、通讯班班长、周总理的警卫员。退伍后,他没有借助便利条件向党和国家提出任何要求,而是默默的接受组织安排,来到峰峰矿务局当了一名普通的矿工。时过境迁,李老离开周总理已经63年整,如今的他最大的喜好就是拿出周总理夫妇与战友们的合影一一擦拭。或许他擦拭的不是灰尘,而是心底那永不忘却的记忆……
李兆忠,1925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龙虎乡龙虎村。1939年,年仅14岁的他担任了涉县青抗队队长,带领着村里的民兵们抗日、打伪军。一年后就被任命为县公安主任和民兵指导员,他的任务就是负责抓特务、抓汉奸。
抗日战争胜利后,20岁的李兆忠离开了地方工作岗位,毅然带领着同村的十几个人参加了解放军,并跟随十八兵团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由于他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经历,无论军事素质、政治素质还是与敌人斗争经验都异常丰富,所以在入伍后不久,便被调到太行军区招待所,加入了中央警备团。
1947年,李兆忠受中央调派,从河北来到陕北,不久上级安排他在一个院子外边站岗。敌人的飞机不时的在他们头顶盘旋,“我当时很紧张,很想将院子里的领导带到安全的地方,但是组织的纪律不允许我私自进入院子。”飞机走后,屋里人出来,李兆忠才知道当时自己守卫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那时我一阵后怕,出了一身冷汗。”
作为周总理的警卫员,除了要保护好首长的人身安全,还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陪伴周总理的那些日子里,李兆忠学到了很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每每遇到困难,他总会以“我是周总理的警卫员”来激励自己。
1948年4月,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搬到了中央工委所在地西柏坡。因为要筹备4月底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总理每天都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常常夜里十二点以后才能休息。也正是这时候,邓颖超找到了李兆忠。一天下午,邓大姐对他说:“小李,老周最近很忙,身体也不是很好,你们作为他的警卫一定要照顾好他的生活。” 于是李兆忠对总理的日常生活更加上心,周总理当时吃的基本和普通战士是一样的,李兆忠想让总理吃的更好一点,于是偷偷嘱咐厨房做菜多放点油,多加一个鸡蛋。由于总理工作繁忙所以吃饭的时间并不是很规律,所以李兆忠等饭菜做好后放在锅里保温,这样总理就能吃到热乎的饭菜了。
1949年,到北平后,中央机关住在香山。当时国家的条件很苦,用毛主席的一句话说那就是“一穷二白”,药品奇缺、物资奇缺。李兆忠和他的一名战友却病倒了,但是警卫班有一个秘密约定,无论谁病了,都不能让周总理知道。因为一旦总理知道谁病了,他就会从本不多的药品和营养品中,拿出来一部分给警卫员用。但是,无论怎么隐瞒,最终总理还是知道了,他亲自将药送到了李兆忠宿舍,并看着他们吃下去。“我从小怕吃药,但是这次吃药是我吃过最甜的一次。”李兆忠激动地说道。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周总理住进了中南海,李兆忠和战友们就驻守在西花厅里。在西花厅的第二个春节,周总理夫妇去看望警卫员,按照大家的要求,一起拍了一张合影。只可惜当时李兆忠被组织安排出去执行任务,没有赶上和周总理夫妇合影,回来以后总理亲自把他们夫妇的合影送给了李兆忠,并叮嘱他,不要闹小脾气。一直到今天,这张照片仍然完好无损的保存在李兆忠家里。
不知不觉,李兆忠给周总理当警卫员已有八个年头。1955年的一天,邓大姐把李兆忠叫到办公室说:“小李,老周没时间和你们谈心,叮嘱我一定要跟你好好唠唠。你跟着他已经八年了,我们很舍不得你离开。可是你已经30岁了,不能一辈子当警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这是他和我对你最大的希望。他从不向党伸手要东西,到了地方后,你不仅不能向党伸手,而且要努力工作,多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要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不能辜负党和国家这些年对你的培养。”
就这样,“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为人民服务好”成为了他一生的信条。
1955年,担任周总理警卫员近八年的李兆忠退伍回到了老家。在当时峰峰矿务局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光荣的矿工。
1959年,峰峰矿区刚刚投产的羊一矿(羊东矿前身)面临着人员紧缺、出煤任务艰巨的重任。正在峰峰矿务局五矿建设局工作的李兆忠知道情况后,毅然放弃了当时已经熟悉的工作岗位,来到陌生的羊一矿。从井上到井下,从熟悉到陌生,李兆忠并不觉得苦,“为了国家建设,我根本没有选择,有也不会选择,因为我是周总理的警卫员。”
由于当时的采煤工艺是炮采,而新建的羊一矿缺少这种专业人才,刚到矿上的李兆忠便自发申请来到这个当时号称为“最危险工种”的岗位,成为了一名放炮员。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区里还让他兼任民兵连指导员,他每天既要带着徒弟学习放炮的知识,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训练民兵。在他的教导下,一批相对专业的放炮员队伍走上了新的岗位。在别的职工下班回家后,他还要带领着民兵队伍一次又一次地完成难以想象的训练任务。“思想工作是我们永远不能松懈的工作,这是周总理告诉我们的”,谈及当时的工作,李兆忠告诉我们。
离休后,李兆忠依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当上了矿区的一名党小组长,被职工群众称为“贴心人”。
在矿区,对于退休后的老工人来说,门球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一项运动。李兆忠和老工友们经常骑着自行车到二矿、五矿以及附近的薛村去打球。因为参与打球的人逐渐增多,李兆忠决定要建一个自己的球场,当他提出建议时,大家纷纷表示很困难,但他却没有气馁。在不懈努力下,矿区给批了一块地,但是因为当时企业不景气,建设场地的资金成了最大困难。没有资金不要紧,李兆忠决定自己拿着铁锨修整场地,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最终门球场地建立了起来。
场地建好了,李兆忠又有了新想法:组建门球队,参加集团公司和邯郸市的老年门球比赛。在他的组织下,一批退休老工人成立了“羊渠河矿老年门球队”,李兆忠担任第一任队长。1999年,他带领球队拿下峰峰集团门球比赛的第一名。后来连续几年,在他的带领下,门球队先后在邯郸市、河北省的老年门球比赛中都获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如今,年迈的李兆忠跟三女儿生活在一起,身体还算硬朗,他将可以记录的事迹写了下来,字数不多,作为一名从抗战历史中走过来的老战士,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出本自传,他说,“有些事儿是不能公开说的,人们只知道我当过周总理的警卫员就可以了。”
■编辑:张 坤
■作者:吕 娟 胡卫苓
■校对:王健方 郭庆翌
■编审:何旭丹
(微观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