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菊花特色产业园建设 打造菊花小镇旅游目的地
肥乡区“以花为媒”助农增收
游客在造型独特的千头菊前拍照留念。 本报资料片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乔宾娟)10月18日,历时22天的肥乡区第三届菊花节在位于南赵村的菊花特色产业园区开幕。品类繁多、争奇斗艳的菊花,让前来观赏的游客惊喜不已,更给村民带来致富生机。
南赵村位于肥乡区最东部,以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村民们祖祖辈辈从土里刨食,经济收入不高,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如何能改变贫困现状,让腰包“鼓”起来?南赵村村民门存岭几年前试种了数十亩祁白药菊,效果不错;后来,他牵头成立了存岭家庭农场,进行规模种植。2016年,原邯郸市城乡规划局驻村工作队进村后,与村两委反复论证,决定发展菊花产业。当年试种了300亩祁白药菊、50亩金丝皇菊、20亩婺源皇菊,均取得成功。每亩祁白药菊纯收入2000多元、金丝皇菊近4万元,远高于种植小麦、玉米。
在肥乡区委、区政府支持下,驻村工作队规划了菊花特色产业园区,并编制《菊花小镇AAA级旅游景区规划》和《南赵村菊花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确定了菊花产业“培育—壮大—打造品牌—带动辐射”的发展思路。该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园区道路、观赏甬道、冷库、大棚设施、菊花产业展厅以及23条烘烤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菊花能力达600吨。2018年,为延伸菊花产业链条,该区又投资447万元建设智能温室大棚1座、联栋大棚20亩、日光温室大棚3亩、春秋棚76亩,研究开发了菊花酒、菊花酱、菊花糕、菊花酥、菊花面、菊花枕等系列产品。
助力贫困户脱贫是园区发展的重点。2016年至2018年,存岭家庭农场吸纳本村及周边村贫困户入股,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日常打工的方式增加收入,110户贫困户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7.14万元,入股菊花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存岭家庭农场并获分红。园区流转50余户贫困户土地,安排60名贫困户人员在存岭家庭农场务工,辐射带动周边近200名贫困人口和一批群众稳定增收,带动周边20多个村种植菊花3000余亩,带动武安市、魏县、广平县种植菊花500余亩,实现经济效益1500万元。
“现在菊花产品供不应求。每年很多客商都前来现场收购。我们注册了南赵村系列产品商标,还借助邮政等网络平台增加了销售渠道,今年仅网上销售收入就达到200多万元。”门存岭介绍。
近几年,南赵村实施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庭院治理、墙体美化等50多项工程,建设了游园、广场、健身设施,建成了省级美丽乡村,顺利退出贫困村行列。该区还投资1000多万元,对村东50多亩自然坑塘进行治理,打造以菊花文化为主题的南赵东篱公园,建设AAA级旅游景区。南赵村还在肥乡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办菊花节活动。肥乡区委书记赵洪山说,推进菊花特色产业园建设、举办菊花节系列活动是肥乡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2017年以来,该区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用全域旅游理念打造高品质的生态景观,不断增强优质要素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加快走好具有肥乡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该区构建了以309国道为主轴,以团结渠、民有渠、东风渠为骨架的“一轴三带”生态旅游景观大格局。结合垃圾坑塘治理,增绿、引水、种花,新建凤湖湿地、肥义公园等10个乡村公园,精心打造葡萄小镇田寨等25个特色采摘园,培育了菊花小镇南赵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新渠道。郊野公园贯通两个乡镇,穿起数个小景点,延伸到最南端的刘家寨村。其开放后,种植着不少桃树的偏僻的刘家寨村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景点。今年春季,刘家寨村举办了桃花节,每天都有数万名游客前去赏花。同期种有大面积梨树的田寨村也举办了梨花节。短短不到一周时间,来桃花节、梨花节的游客就突破了30万人次,本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