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地春,今年58岁,1979年11月应征入伍到开封39231空降兵部队,1985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三十多年来,令他难忘就是老山前线那战火纷飞场景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更使他怀念的就是为国捐躯的战友郭跃华烈士。
了结多年的心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天天老去,再忙的工作也要搁一搁,去年的“八一”前夕,也就是2016年7月28日,他和磁县一起参加对越自卫反击的空降老兵黄天亮、郭敏、孙怀玺、王继刚,在当地民政部门及部分战友的陪同下,到邢台市平乡县常河镇村,慰问在对越自卫反击参战牺牲的战友郭跃华烈士的母亲孙艾珠老人,送去他们自筹 2000元现金和大米、食用油等,与老人叙温暖拉家常,并到战友郭跃华烈士的墓碑前扫墓瞻仰,献上鲜花斟上美酒,他们肃立在战友的墓碑前深深的三鞠躬,也就此了结他们多年的心愿。长期以来,战友们心中把郭跃华的亲人当作自己亲人,他的母亲就是自己的母亲,每年都有战友来看望,帮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到墓碑前扫墓,以追思为国捐躯的战友。
参战的都是好兵
三十多年前,他们一同入伍,因参战走到了一起。据胡地春回忆,1985年1月份部队接到参战的命令,凡参战人员要经过一系列的政治、组织挑选,有技术特长,身体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才能参战,当时经过战前动员会后,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带头写参战申请,最后通过选拔整编,1月10日从河南开封整队出发到湖北应山进行临战前模拟训练,三个月的训练,不仅要掌握作战技巧,更锻炼了战士的意志和胆量,出征前个个都立下了誓死保卫边疆的誓言,胡地春在他的战斗日记中,这样写到,“宣誓奔南疆,意志坚如钢;沙场战敌寇,献身保边防”。4月30日启程开赴云南栗坡县老山前线,驻营在国境线6号界碑处待阵,并改编为成都军区第7大队一中队,胡地春、黄天亮、郭敏、孙怀玺、王继刚都被编入一中队,胡地春、黄天亮分别为火力分队的小队长,主要执行火力掩护和出境侦察作战任务。
一份珍藏的“遗书”
在应山临战模拟训练时,好多战士都写好了给家属的遗书,有的录好了磁带,至今胡地春还收藏着当时写给妻子及刚出生三个月女儿的遗书,“我一旦光荣牺牲了,爱妻趁早改嫁,把女儿抚养成人,早日为国家做贡献”。妻子现在也知道还保留的那封遗书但她从不问也不看。这份不成遗书的“遗书”成为胡地春夫妻多年的珍藏,也成了他俩多年来爱情的见证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有时不伶仃拿出来看一眼都会眼含热泪。在老山时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董文华,著名演员田华、朱时茂、古月、卢奇等到前线慰问,并和战友留影,特别是《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这几首歌让官兵哭的稀里哗啦。他的妻子这样说,当时走在大街上听到这几首歌,好像就是写给她听的,到现在胡地春夫妻听到这几首歌都热泪盈眶。
生死离别的嘱托
1985年5月13日,胡地春所在的中队接到出境侦察捕俘的战斗任务,郭跃华、余恒辉、谢贺、潘庆生、张尚华等十余人出境到越南阵地捕俘抓舌头,胡地春带领10余人出境侦察地形,当晚出境前很多战友都没有入睡,特别是捕俘组的十几位战友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留好了遗书,其中郭跃华是邢台人和胡地春是老乡平时来往多,还特地嘱咐他说,“老乡如果我明天一旦光荣了,一定要把我的尸体从境外抬回来,把遗书转给我的家人”。面临的生死离别大家心情都很沉重,但也相互鼓励,要有勇气活着回来。据胡地春回忆那天晚上出境是沿着一条沟壑小溪,趁月色前行,既没路又看不着天,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沟里。5月14日凌晨战斗打响,捕俘组抓到两名越军特工人员,其中一名反抗逃跑,被我侦察兵当场击毙,因而暴露了目标,遭到敌人疯狂的围攻扫射,致使郭跃华、余恒辉、谢贺、潘庆生四人为掩护战友撤退而壮烈牺牲,胡地春接命令后紧急支援,最后用“六0”型炮弹才打退敌人,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在撤退时用机枪还在四名烈士的遗体上疯狂的扫射,致使遍体都是枪眼。胡地春也不负郭跃华的嘱托,和战友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将四名战友的尸体从境外抬回祖国。郭跃华牺牲时年仅25岁,参战前本应请假在家结婚,结果结婚刚刚三天就接到部队提前返队的电报,军人就必须服从命令,他毫不迟疑返回了部队,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战役当中,为捍卫边疆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他在遗言中写到:“知道参战我就不该结婚,如果我牺牲了是为国家而死,父母不可过度悲伤,就是对不起妻子......”。多么朴实而悲壮,他的死是光荣而伟大。
永不褪色的军魂
硝烟虽然远去,但这种诚挚战友的情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始终给人以正能量,将永远激励着后人。30多年过去了,胡地春还清楚记得在参战一年半的时间内,共执行渗透捕俘、炸桥梁、炸据点、屯兵房、化装侦察、搜山等作战任务共50余次,立三等功三次,现在虽说未穿军装但军人的气质早已渗透在他的骨子里。1998年11月,胡地春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并多年从事民政工作,拥军优属成了他份内的事,因此他也格外精心敬业,他把部队里的优良传统带到工作中,雷厉风行的作风成了工作典范。
文/刘付明 影/陈明